大乘论·第1181部
百论二卷
提婆菩萨造婆薮开士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
· 经名 · 卷数 · 跋序
· 品名 · 品数 · 译作者

  百论者。盖是通圣心之津涂。开真谛之要论也。佛泥曰后八百余年。有出家大士。厥名提婆。玄心独悟俊气高朗。道映当时。神超世表。故能辟三藏之重关。坦十二之幽路。擅步迦夷。为法城堑。于时外道纷然。异端竞起。邪辩逼真。殆乱正道。乃仰慨圣教之陵迟。俯悼群迷之纵惑。将远拯沉沦。故作斯论。所以防正闲邪。大明于宗极者矣。是以正化以之而隆。邪道以之而替。非夫领括众妙。孰能若斯。论有百偈。故以百为名。理致渊玄。统群籍之要。文旨婉约。穷制作之美。然至趣幽简。鲜得其门。有婆薮开士者。明慧内融。妙思奇拔。远契玄踪。为之训释。使沉隐之义。彰于徽翰。风味宣流。被于来叶。文藻焕然。宗涂易晓。其为论也。言而无当。破而无执。傥然靡据。而事不失真。萧焉无寄。而理自玄会。返本之道。著乎兹矣。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。器量渊弘。俊神超邈。钻仰累年。转不可测。常味咏斯论。以为心要。先虽亲译。而方言未融。至令思寻者。踌躇于谬文。摽位者。乖迕于归致。大秦司隶校尉安成侯姚嵩。风韵清舒。冲心简胜。博涉内外。理思兼通。少好大道。长而弥笃。虽复形羁时务。而法言不辍。每抚兹文。所慨良多。以弘始六年岁次寿星。集理味沙门。与什考挍正本。陶练覆疏。务存论旨。使质而不野。简而必诣。宗致尽尔。无间然矣。论凡二十品。品各五偈。后十品。其人以为无益此土。故阙而不传。冀明识君子。详而揽焉。

  顶礼佛足哀世尊, 于无量劫荷众苦,
  烦恼已尽习亦除, 梵释龙神咸恭敬!
  亦礼无上照世法, 能净瑕秽止戏论,
  诸佛世尊之所说, 并及八辈应真僧!

  外曰:偈言世尊之所说,何等是世尊?
  内曰:汝何故生如是疑?
  外曰:种种说世尊相故生疑。有人言苇纽天(此言遍胜天)名世尊,又言摩醯首罗天(此言大自在天)名世尊,又言迦毗罗、优楼迦、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,汝何以独言佛为世尊?是故生疑。
  内曰:佛知诸法实相,明了无碍,又能说深净法,是故独称佛为世尊。
  外曰:诸余导师亦能明了诸法相,亦能说深净法。如迦毗罗弟子诵《僧佉经》,说诸善法总相别相,于二十五谛中,净觉分,是名善法。优楼迦弟子诵《卫世师经》言于六谛,求那谛中,日三洗,再供养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。勒沙婆弟子诵《尼乹子经》,言五热炙身、拔发等受苦法,是名善法。又有诸师,行自饿法,投渊赴火,自坠高岩,寂默常立,持牛戒等,是名善法。如是等皆是深净法,何以言独佛能说耶?
  内曰:是皆邪见,覆正见故,不能说深净法,是事后当广说。

  外曰:佛说何等善法相?
  内曰:恶止善行法(修妒路)。
  佛略说善法二种,止相、行相。息一切恶,是名止相。修一切善,是名行相。
  何等为恶?身邪行,口邪行,意邪行。身杀、盗、淫,口妄言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,意贪、嗔恼、邪见。复有十不善道所不摄,鞭杖、系闭等。及十不善道前后种种罪,是名为恶。何等为止?息恶不作,若心生、若口语、若受戒,从今日终不复作,是名为止。
  何等为善?身正行,口正行,意正行。身迎送、合掌、礼敬等,口实语、和合语、柔软语、利益语,意慈悲、正见等,如是种种清净法,是名善法。何等为行?于是善法中,信受修习,是名为行。

  外曰:汝经有过,初不吉故(修妒路)。
  诸师作经法,初说吉故,义味易解,法音流布。若智人读诵念知,便得增寿,威德尊重。如有经名《婆罗呵波帝》(此言广主经),如是经等,初皆言吉;以初吉故,中后亦吉。汝经初说恶,故是不吉,是以言汝经有过。
  内曰:不然,断邪见故说是经(修妒路)。
  是吉,是不吉,此是邪见气,是故无过。
  复次,无吉故(修妒路)。
  若少有吉,经初应言吉,此实无吉。何以故?是一事,此以为吉,彼以为不吉,或以为非吉、非不吉,不定故无吉法。汝愚人无方便,强欲求乐,妄生忆想,言是事吉,是事不吉。
  复次,自、他、共不可得故(修妒路)。
  是吉法不自生。何以故?无有一法从自己生故。亦二相过故:一者、生,二者、能生。亦不从他生,自相无故,他相亦无。复次,无穷故,以生更有生故,亦不共生。二俱过故。凡生法有三种:自、他、共。是三种中,求不可得,是故无吉事。
  外曰:是吉自生故如盐(修妒路)。
  譬如盐自性碱,能使余物碱;吉亦如是,自性吉,能使余物吉。
  内曰:前已破故,亦盐相盐中住故(修妒路)。
  我先破无有法自性生。复次,汝意谓盐从因缘出,是故盐不自性碱,我不受汝语,今当还以汝语破汝所说:盐虽他物合,物不为盐,盐相盐中住故,譬如牛相不为马相。
  外曰:如灯(修妒路)。
  譬如灯,既自照,亦能照他;吉亦如是,自吉,亦能令不吉者吉。
  内曰:灯自他无闇故(修妒路)。
  灯自无闇。何以故?明闇不并故。灯亦无能照,不能照故。亦二相过故,一能照、二受照。是故灯不自照。所照之处亦无闇,是故不能照他。以破闇故名照,无闇可破故非照。
  外曰:初生时二俱照故(修妒路)。
  我不言灯先生而后照,初生时自照,亦能照他。
  内曰:不然,一法有无相不可得故(修妒路)。
  初生时名半生半未生,生不能照,如前说,何况未生能有所照?复次,一法云何亦有相亦无相。
  复次,不到闇故(修妒路)。
  灯若已生、若未生,俱不到闇,性相违故。灯若不到闇,云何能破闇?
  外曰:如咒星故(修妒路)。
  若遥咒远人能令恼,亦如星变在天,令人不吉。灯亦如是,虽不到闇,而能破闇。
  内曰:太过实故(修妒路)。
  若灯有力不到闇而能破闇者,何不天竺然灯,破振旦闇?如咒星力能及远!而灯事不尔,是故汝喻非也。
  复次,若初吉,余不吉(修妒路)。
  若经初言吉,余应不吉。若余亦吉,汝言初吉者,是为妄语。
  外曰:初吉故,余亦吉(修妒路)。
  初吉力故,余亦吉。
  内曰:不吉多故,吉为不吉(修妒路)。
  汝经初言吉,则多不吉。以不吉多故,应吉为不吉。
  外曰:如象手(修妒路)。
  譬如象有手故名有手,不以有眼耳头等名为有眼耳头。如是以少吉力故,令多不吉为吉。
  内曰:不然,无象过故(修妒路)。
  若象与手异,头足等亦异,如是则无别象。若分中有分具者,何不头中有足?如破异品中说。若象与手不异者,亦无别象。若有分与分不异者,头应是足,二事与象不异故,如破一品中说。如是吉事,种种因缘求不可得,云何言初吉故中后亦吉?
  外曰:恶止止妙,何不在初?
  内曰:行者要先知恶,然后能止,是故先恶后止。
  外曰:善行应在初,有妙果故(修妒路)。
  诸善法有妙果,行者欲得妙果故止恶。如是应先说善行,后说恶止。
  内曰:次第法故,先除粗垢,次除细垢。若行者不止恶,不能修善,是故先除粗垢,后染善法。譬如浣衣,先去垢,然后可染。
  外曰:已说恶止,不应复言善行。
  内曰:布施等善行故(修妒路)。
  布施是善行,非是恶止。复次,如大菩萨,恶已先止,行四无量心,怜愍众生,守护他命,是则善行,非止恶。
  外曰:布施是止悭法,是故布施应是止恶。
  内曰:不然。若不布施便是恶者,诸不布施悉应有罪。复次,诸漏尽人悭贪已尽,布施时止何恶?或有人虽行布施,悭心不止,纵复能止,然以善行为本,是故布施是善行。
  外曰:已说善行,不应复说恶止。何以故?恶止即是善行故。
  内曰:止相息,行相作,性相违故,是故说善行,不摄恶止。
  外曰:是事实尔。我不言恶止、善行是一相,但恶止则是善法,是故若言善行,不应复言恶止。
  内曰:应说恶止、善行。何以故?恶止名受戒时息诸恶,善行名修习善法。若但说善行福,不说恶止者,有人受戒恶止,若心不善、若心无记,是时不行善故,不应有福,是时恶止故亦有福,是故应说恶止,亦应说善行。

  是恶止善行法,随众生意故,佛三种分别,下中上人施戒智(修妒路)。
  行者有三种:下智人教布施,中智人教持戒,上智人教智慧。布施名利益他,舍财相应思及起身口业。持戒名若口语、若心生、若受戒,从今日不复作三种身邪行、四种口邪行。智慧名诸法相中,心定不动。何以说下中上?利益差降故。布施者少利益,是名下智。持戒者中利益,是名中智。智慧者上利益,是名上智。复次,施报下、戒报中、智报上,是故说下中上智。
  外曰:布施者皆是下智不?
  内曰:不然。何以故?施有二种:一者、不净,二者、净。行不净施者,是名下智人。
  外曰:何等名不净施?
  内曰:为报施是不净,如市易故(修妒路)。
  报有二种:现报、后报。现报者,名称敬爱等;后报者,后世富贵等;是名不净施。所以者何?还欲得故。譬如贾客远到他方,虽持杂物,多所饶益,然非怜愍众生,以自求利故,是业不净;布施求报,亦复如是。
  外曰:何等名净施?
  内曰:若人爱敬利益他故,不求今世后世报,如众菩萨及诸上人行清净施,是名净施。
  外曰:持戒皆是中智人不?
  内曰:不然。何以故?持戒有二种:一者、不净,二者、净。不净持戒者,名中智人。
  外曰:何等不净持戒?
  内曰:持戒求乐报,为淫欲故,如覆相(修妒路)。
  乐报有二种:一者、为生天,二者、人中富贵。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,若人中受五欲乐。所以者何?为淫欲故。如覆相者,内欲他色,外诈亲善,是名不净持戒。如阿难语难陀:

  “如羝羊相触, 将前而更却,
   汝为欲持戒, 其事亦如是。
   身虽能持戒, 心为欲所牵,
   斯业不清净, 何用是戒为?”

  外曰:何等名净持戒?
  内曰:行者作是念:一切善法,戒为根本。持戒之人则心不悔,不悔则欢喜,欢喜则心乐,心乐得一心,一心则生实智,实智生则得厌,得厌则离欲,离欲得解脱,解脱得涅槃,是名净持戒。
  外曰:若上智者,郁陀罗伽、阿罗逻等为上(修妒路)。
  若行智人是名上智,今郁陀罗伽、阿罗逻外道等,应为上智人。
  内曰:不然。何以故?智亦有二种:一者、不净,二者、净。
  外曰:何等名不净智?
  内曰:为世界系缚故不净,如怨来亲(修妒路)。
  世界智能增长生死。所以者何?此智还系缚故。譬如怨家,初诈亲附,久则生害,世界智亦如是。
  外曰:但是智能增长生死,施戒亦尔耶?
  内曰:取福舍恶是行法(修妒路)。
  福名福报。
  外曰:若福名福报者,何以修妒路中但言福?
  内曰:福名因,福报名果。或说因为果,或说果为因,此中说因为果。譬如食千两金,金不可食,因金得食,故名食金。又如见画言是好手,因手得画故名好手。取名著,著福报。恶先已说。行名将人常行生死中。
  外曰:何等是不行法?
  内曰:俱舍(修妒路)
  俱名福报罪报,舍名心不著福,不复往来五道,是名不行法。
  外曰:福不应舍,以果报妙故,亦不说因缘故(修妒路)。
  诸福果报妙,一切众生常求妙果,云何可舍?又如佛言:诸比丘于福莫畏。汝今又不说因缘,是故不应舍福。
  内曰:福灭时苦(修妒路)。
  福名福报,灭名失坏,福报灭时,离所乐事,生大忧苦。如佛说:乐受生时乐,住时乐,灭时苦,是故应舍福。又如佛言:于福莫畏者,助道应行故。如佛说:福尚应舍,何况罪?
  外曰:罪福相违故,汝言福灭时苦者,罪生住时应乐。
  内曰:罪住时苦(修妒路)。
  罪名罪报,罪报生时苦,何况住时?如佛说:苦受生时苦,住时苦,灭时乐。汝言罪福相违故,罪生时应乐者,今当答汝,何不言福罪相违故,罪灭时乐,生住时苦。
  外曰:常福无舍因缘,故不应舍(修妒路)。
  汝说舍福因缘灭时苦。今常说福报中无灭苦,故不应舍。如经说,能作马祀,是人度衰老死,福报常生处常,是福不应舍。
  内曰:福应舍,二相过故(修妒路)。
  是福有二相,能与乐,能与苦。如杂毒饭,食时美欲,消时苦,福亦如是。复次,有福报是乐因,多受则苦因。譬如近火,止寒则乐,转近烧身则苦。是故福二相,二相故无常,是以应舍。
  又汝言马祀报常者,但有言说,无因缘故(修妒路)。
  马祀福报实无常。何以故?祀业因缘有量故。世间因若有量,果亦有量;如泥团小,瓶亦小,是故马祀业有量故无常。复次,闻汝天有嗔恚,共斗相恼,故不应常。又汝马祀等业从因缘生,故皆无常。
  复次,有漏净福无常故尚应舍,何况杂罪福(修妒路)?
  如马祀业中,有杀等罪故。复次,如《僧佉经》言,祀法不净、无常、胜负相故,是以应舍。
  外曰:若舍福,不应作(修妒路)。
  若福必舍,本不应作,何有智人空为苦事?譬如陶家作器还破。
  内曰:生道次第法,如垢衣浣染(修妒路)。
  如垢衣先浣后净乃染,浣净不虚也。所以者何?染法次第故,以垢衣不受染故。如是先除罪垢,次以福德熏心,然后受涅槃道染。

  外曰:舍福依何等(修妒路)?
  依福舍恶,依何舍福?
  内曰:无相最上(修妒路)。
  取福人天中生,取罪三恶道生,是故无相智慧最第一。无相名一切相不忆念,离一切受,过去、未来、现在法心无所著,一切法自性无故则无所依,是名无相。以是方便故能舍福。何以故?除三种解脱门,第一利不可得。如佛语诸比丘:若有人言我不用空、无相、无作,欲得若知若见无增上慢者,是人空言无实。

  外曰:不应言一切法空无相,神等诸法有故(修妒路)。
  如迦毗罗、优楼迦等言:神及诸法有。迦毗罗言:从冥初生觉,从觉生我心,从我心生五微尘,从五微尘生五大,从五大生十一根。神为主,常觉相,处中常住不坏不败,摄受诸法。能知此二十五谛即得解脱,不知此者不离生死。优楼迦言:实有神常,以出入息视眴寿命等相故,则知有神。复次,以欲恚苦乐智慧等所依处故,则知有神。是故神是实有,云何言无?若有而言无,则为恶邪人,恶邪人无解脱,是故不应言一切法空无相。
  内曰:若有神而言无,是为恶邪。若无而言无,此有何过?谛观察之,实无有神。

  外曰:实有神。如《僧佉经》中说,觉相是神。
  内曰:神觉为一耶?为异耶?
  外曰:神觉一也。
  内曰:觉若神相,神无常(修妒路)。
  若觉是神相者,觉无常故,神应无常。譬如热是火相,热无常故,火亦无常。今觉实无常。所以者何?相各异故,属因缘故,本无今有故,已有还无故。
  外曰:不生故常(修妒路)。
  生相法无常,神非生相故常。
  内曰:若尔,觉非神相(修妒路)。
  觉是无常,汝说神常,神应与觉异。若神觉不异者,觉无常故,神亦应无常。
  复次,若觉是神相,无有是处。所以者何?觉行一处故(修妒路)。
  若觉是神相者,汝法中神遍一切处,觉亦应一时遍行五道。而觉行一处不能周遍,是故觉非神相。
  复次,若尔神与觉等(修妒路)。
  汝以觉为神相者,神应与觉等,神则不遍。譬如火无热不热相,神亦如是,不应有遍不遍相。
  复次,若以为遍,则有觉不觉相(修妒路)。
  汝欲令神遍,神则二相,觉、不觉相。何以故?觉不遍故。神若堕觉处是则觉,若堕不觉处是则不觉。
  外曰:力遍故无过(修妒路)。
  有处觉虽无用,此中亦有觉力,是故无无觉过。
  内曰:不然,力有力不异故(修妒路)。
  若有觉力处,是中觉应有用,而无用,是故汝语非也。若如是说,觉无用处亦有觉力者,但有是语。
  外曰:因缘合故,觉力有用(修妒路)。
  神虽有觉力,要待因缘合故,乃能有用。
  内曰:堕生相故(修妒路)。
  若因缘合时觉有用者,是觉属因缘故,则堕生相。若觉、神不异,神亦是生相。
  外曰:如灯(修妒路)。
  譬如灯能照物,不能作物;因缘亦如是,能令觉有用,不能生觉。
  内曰:不然。灯虽不照瓶等,而瓶等可得,亦可持用。若因缘不合时,觉不可得,神亦不能觉苦乐,是故汝喻非也。
  外曰:如色(修妒路)。
  譬如色虽先有,灯不照则不了;如是觉虽先有,因缘未合故亦不了。
  内曰:不然。自相不了故(修妒路)。
  若未有照,人虽不了,色相自了。汝觉相自不了,是故汝喻非也。复次,以无相故,色相不以人知故为色相,是故若不见时常有色。汝知是神相,不应以无知处为知。无知处为知,是事不然。汝法中知觉一义。

  外曰:优楼迦弟子,诵《卫世师》经言:知与神异。是故神不堕无常中,亦不无知。何以故?神知合故。如有牛(修妒路)。
  譬如人与牛合,故人名有牛。如是神情意尘合故,神有知生。以神合知故,神名有知。
  内曰:牛相牛中住,非有牛中(修妒路)。
  牛相牛中住,不在有牛中。是故虽人牛合,有牛不作牛,但牛为牛。如是虽神知合,知相知中住,神不为知。汝言神情意尘合故知生,是知能知色尘等,是故但知能知,非神知。譬如火能烧,非有火人烧。
  外曰:能用法故(修妒路)。
  人虽有见相,用灯则见,离灯则不见。神虽有能知,用知则知,离知则不知。
  内曰:不然。知即能知故(修妒路)。
  以情意尘合故知生,是知能知色等诸尘,是故知即能知,非是所用。若知即能知,神复何用?
  灯喻非也。何以故?灯不知色等故(修妒路)。
  灯虽先有,不能知色等,非知法故,是故但知能知色,若不能知,不名为知。是故纵有能知,彼能何用?
  外曰:马身合故神为马(修妒路)。
  譬如神与马身合故,神名为马。神虽异身,亦名神为马。如是神知合故,神名为知。
  内曰:不然。身中神非马(修妒路)。
  马身即马也。汝谓身与神异,则神与马异,云何以神为马?是故此喻非也。以神喻神,则堕负处。
  外曰:如黑叠(修妒路)。
  譬如黑叠,黑虽异叠,叠与黑合故名为黑叠。如是知虽异神,神与知合故神名为知。
  内曰:若尔,无神(修妒路)。
  若神与知合故,神名为知,神应非神。何以故?我先说知即是能知,若知不名神,神亦不名能知。若他合故以他为名者,知与神合,何不名知为神?又如先说黑叠喻者,自违汝经。汝经黑是求那,叠是陀罗骠,陀罗骠不作求那,求那不作陀罗骠。
  外曰:如有杖(修妒路)。
  譬如人与杖合,故人名有杖,不但名杖,杖虽与人合,杖不名有人,亦不名人。如是神与知合故,神名能知,不但名知,亦非知与神合故,知名为神。
  内曰:不然。有杖非杖(修妒路)。
  虽杖与有杖合,有杖不为杖。如是知相知中非神中,是故神非能知。

  外曰:僧佉人复言:若知与神异,有如上过,我经中无如是过。所以者何?觉即神相故,我以觉相为神,是故常觉无不觉。
  内曰:虽已先破,今当更说。若觉相,神不一(修妒路)。
  觉有种种苦乐觉等,若觉是神相,神应种种。
  外曰:不然。一为种种相,如颇梨(修妒路)。
  如一颇梨珠,随色而变,或青黄赤白等。如是一觉,随尘别异,或觉苦或觉乐等,觉虽种种相,实是一觉。
  内曰:若尔,罪福一相(修妒路)。
  若益他觉是名福,若损他觉是名罪,一切慧人心信是法。若益他觉、损他觉是一者,应罪福一相,如施盗等亦应一。复次,如珠先有随色而变,然觉共缘生,是故汝喻非也。复次,珠新新生灭故,相则不一;汝言珠一者,是亦非也。
  外曰:不然。果虽多,作者一,如陶师(修妒路)。
  如一陶师作瓶盆等,非作者一故果便一也。如一觉能作损益等业。
  内曰:陶师无别异(修妒路)。
  譬如陶师身一无异相,而与瓶盆等异,然益他觉、损他觉实有异相。又损益等与觉不异,是故汝喻非也。

  外曰:实有神,比知相故(修妒路)。
  有物虽不可现知,以比相故知。如见人先去,然后到彼;日月东出西没,虽不见去,以到彼故知去。如见诸求那依陀罗骠,以比知相,故知有神,神知合故神名能知。
  内曰:是事先已破,今当更说,不知非神(修妒路)。
  汝法神遍广大而知少,若神知者,有处有时不知,是则非神。有处名身外,有时名身内,睡眠闷等是时不知。若神知相,有处有时不知,是则非神。何以故?无知相故。汝以知相有神者,空无实也。
  外曰:行无故知无,如烟(修妒路)。
  如烟是火相,炭时无烟,是时虽无烟而有火。如是知虽神相,若有知、若无知,神应常有。
  内曰:不然。神能知故(修妒路)。
  若不知时欲令有神者,神则不能知,亦无知相。所以者何?汝神无知时亦有神故。复次,若无烟时,现见火,知有火;神若有知、若无知,无能见者,是故汝喻非也。复次,汝说见共相比知故有神,此亦非也。所以者何?见去者去法到彼故(修妒路)。
  若离去者无去法,离去法无去者到彼。如是见去者曰到彼,必知有去法。若离神无知,是事不然,是故不应以知故知有神。不可见龟而有毛想,不可见石女而有儿想,如是不应见知便有神想。
  外曰:如手取(修妒路)。
  譬如手,有时取,有时不取,不可以不取时不名为手,手常名手。神亦如是,有时知,有时不知,不可以不知时不名为神,神常名神。
  内曰:取非手相(修妒路)。
  取是手业非手相。何以故?不以取故知为手。汝以知即神相,此喻非也。

  外曰:定有神,觉苦乐故(修妒路)。
  若无觉者则无觉,身触不能觉苦乐。何以故?死人有身不能觉苦乐。如是知有身者能觉苦乐,此则为神,是故定有神。
  内曰:若恼亦断(修妒路)。
  如刀害身,是时生恼;若刀害神,神亦有恼者,神亦应断。
  外曰:不然。无触故,如空(修妒路)。
  神无触故不可断,如烧舍时,内空无触故不可烧但有热。如是断身时,内神无触故不可断,但有恼。
  内曰:若尔,无去(修妒路)。
  若神无触,身不应到余处。何以故?去法从思惟生,从身动生。身无思惟,非觉法故,神无动力,非身法故,如是身不应到余处。
  外曰:如盲跛(修妒路)。
  譬如盲跛相假能去;如是神有思惟,身有动力,和合而去。
  内曰:异相故(修妒路)。
  如盲跛二触二思惟故法应能去,身神无二事故不应去,是故无去法。若不尔,有如上断过。复次,汝谓空热,此事不然。何以故?空无触故,微热遍空,身触觉热,非空热也,但假言空热。
  外曰:如舍主恼(修妒路)。
  如烧舍时,舍主恼而不烧;如是身断时,神但恼而不断。
  内曰:不然。无常故烧(修妒路)。
  舍烧时,草木等无常故亦烧亦热,虚空常故不烧不热;如是身无常故亦恼亦断,神常故不恼不断。复次,舍主远火故不应烧,汝经言神遍满故亦应断坏。
  外曰:必有神,取色等故(修妒路)。
  五情不能知五尘,非知法故,是故知神能知。神用眼等知色等诸尘,如人以镰收刈五谷。
  内曰:何不用耳见(修妒路)?
  若神见有力,何不用耳见色?如火能烧,处处皆烧。又如人或时无镰,手亦能断。又如舍有六向,人居其内,所在能见。神亦如是,处处应见。
  外曰:不然。所用定故,如陶师(修妒路)。
  神虽有见力,然眼等所伺不同,于尘各定故,不能用耳见色。如陶师虽能作瓶,离泥不能作;如是神虽有见力,非眼不见。
  内曰:若尔盲(修妒路)。
  若神用眼见,则神与眼异。神与眼异,则神无眼。神无眼,云何见?汝陶师喻者,是亦不然。所以者何?离泥更无有瓶,泥即为瓶,而眼色异故。
  外曰:有神,异情动故(修妒路)。
  若无神者,何故见他食果,口中生涎。如是不应以眼知味,有眼者能知。
  复次,一物眼身知故(修妒路)。
  如人眼先识瓶等,闇中虽不用眼,身触亦知,是故知有神。
  内曰:如盲,修妒路中已破。复次,若眼见他食果而口生涎者,余情何以不动?身亦如是。
  外曰:如人烧(修妒路)。
  譬如人虽能烧,离火不能烧;神亦如是,用眼能见,离眼不能见。
  内曰:火烧(修妒路)。
  言人烧者,是则妄语。何以故?人无烧相,火自能烧。如风动木,相揩生火,焚烧山泽,无有作者。是故火自能烧,非人烧也。
  外曰:如意(修妒路)。
  如死人,虽有眼无意故神则不见,若有意神则见;如是神用眼见,离眼不见。
  内曰:若有意能知,无意不能知者,但意行眼等门中便知,神复何用?
  外曰:意不自知。若意意相知,此则无穷。我神一故,以神知意,非无穷也。
  内曰:神亦神(修妒路)。
  若神知意,谁复知神?若神知神,是亦无穷。我法以现在意知过去意,意法无常故无咎。
  外曰:云何除神(修妒路)?
  若除神,云何但意知诸尘?
  内曰:如火热相(修妒路)。
  譬如火热,无有作者,火性自热,无有不热之火。如是意是知相,虽复离神,性知故能知。神知异故,神不应知。
  外曰:应有神,宿习念相续故,生时忧喜行(修妒路)。
  如小儿生,便知行忧喜等事,无有教者,以先世宿习忆念相续故,今世还为种种业,是故知有神,亦常相。
  内曰:遍云何念(修妒路)?
  神常遍诸尘,无不念时,念从何生?复次,若念一切处生,念亦应遍一切处,如是一切处应一时念。若念分分处生,神则有分,有分故无常。复次,若神无知,若知非神,此事先已破。
  外曰:合故念生(修妒路)。
  若神意合以势发故念生。何以故?神意虽合,势不发者,则念不生。
  内曰:虽先已破,今当重说:神若知相,不应生念,若非知相,亦不应生念。
  复次,若念知(修妒路)。
  若念生是时知,若念不生是时不知,应念即是知,神复何用?
  外曰:应有神,左见右识故(修妒路)。
  如人先左眼见,后右眼识,不应彼见此识。以内有神故,左见右识。
  内曰:共答二眼(修妒路)。
  分知不名知。复次,若尔无知。复次,遍云何念?复次,若念知。复次,何不用耳见?复次,若尔盲。复次,如左眼见,不应右眼识。神亦不应此分见彼分识。是故不应以左眼见右眼识故便知有神。
  外曰:念属神故神知(修妒路)。
  念名神法,是念神中生,是故神用念知。
  内曰:不然。分知不名知(修妒路)。
  若神一分处知生,神则分知。若神分知,神不名知。
  外曰:神知非分知。何以故?神虽分知神名知,如身业(修妒路)。
  譬如身分手,有所作名为身作;如是神虽分知,神名知。
  内曰:若尔无知(修妒路)。
  汝法神遍意少,神意合故神知生,是知与意等少。若以少知神名知者,汝何不言以多不知故神名不知?又汝身业喻者,此事不然。何以故?分有分一异不可得故。
  外曰:如衣分烧(修妒路)。
  譬如衣一分烧名为烧衣,如是神虽一分知,知名为神知。
  内曰:烧亦如是(修妒路)。
  若衣一分烧,不名为烧,应名分烧。汝以一分烧故衣名烧者,今多不烧应名不烧。何以故?是衣多不烧,实有用故,是以莫著语言。

  外曰:应有神,有、一、瓶等,是神所有故(修妒路)。
  若有神,则有神所有;若无神,则无神所有。有、一、瓶等,是神所有,故有神。
  内曰:不然。何以故?神已不可得故。今思惟有、一、瓶等,若以一有,若以异有,二俱有过。

  外曰:有、一、瓶等,若以一有,有何过?
  内曰:若有、一、瓶一,如一,一切成、若不成、若颠倒(修妒路)。
  若有、一、瓶一者,如因陀罗、释迦、憍尸迦。其有因陀罗处,则有释迦、憍尸迦。如是,随有处则有、一、瓶,随一处则有有瓶,随瓶处则有有一。若尔,衣等诸物亦应是瓶,有、一、瓶一故。如是其有一物皆应是瓶,今瓶衣等物悉应是一。复次,有常故,一、瓶亦应常。复次,若说有,则说一、瓶。复次,一是数法,有、瓶亦应是数法。复次,若瓶五身,有、一亦应五身。若瓶有形有对,有、一亦应有形有对。若瓶无常,有、一亦应无常。是名如一,一切成。
  若处处有是中无瓶,今处处瓶是亦无瓶,有不异故。复次,事事有不是瓶,今瓶则非瓶,有不异故。复次,若说有不摄一瓶,今说一瓶亦不应摄一瓶,有不异故。复次,若有非瓶,瓶亦非瓶,有不异故。是名如一,一切不成。
  若欲说瓶应说有,欲说有应说瓶。复次,汝瓶成故,有、一亦成。若有、一成故,瓶亦应成,以一故。是名如一,一切颠倒(此中四纸辩名字无可传译)。
  外曰:物有一故无过(修妒路)。
  物是有亦是一,是故若有瓶处,必有有、一,非有、一处皆是瓶。复次,若说瓶,当知已摄有、一,非说有、一必摄瓶。
  内曰:瓶有二,何故二无瓶(修妒路)?
  若有、一、瓶一,何故有、一处无瓶?复次,云何说有、一不摄瓶?
  外曰:瓶中瓶有定故(修妒路)。
  瓶中瓶有与瓶不异,而异于衣物等。是故在在处瓶,是中有瓶有,亦在在处瓶有是中有瓶,非在在有处有瓶。
  内曰:不然。瓶有不异故(修妒路)。
  有是总相。何以故?若说有则信瓶等诸物,若说瓶不信衣等诸物。是故瓶是别相,有是总相,云何为一?
  外曰:如父子(修妒路)。
  譬如一人亦子亦父,如是总相亦是别相,别相亦是总相。
  内曰:不然。子故父(修妒路)。
  若未生子不名为父,子生然后为父。复次,是喻同我,汝则非也。

  外曰:应有瓶,皆信故(修妒路)。
  世人眼见信有瓶用,是故应有瓶。
  内曰:有不异故,一切无(修妒路)。
  若瓶与有不异者,瓶应是总相非别相,别相无故,总相亦无。因有别相故有总相,若无别相则无总相,是二无故,一切皆无。
  外曰:如头足分等名身(修妒路)。
  如头足分等虽不异身,非但足为身。如是瓶与有虽不异,而瓶非总相。
  内曰:若足与身不异,何故足不为头(修妒路)?
  若头足分等与身不异者,足应是头,二与身不异故。如因陀罗、释迦不异故,因陀罗即释迦。
  外曰:诸分异故无过(修妒路)。
  分有分不异,非分分不异,是故头足不一。
  内曰:若尔无身(修妒路)。
  若足与头异,头与足分等异。如是但有诸分,更无有分名之为身。
  外曰:不然。多因一果现故,如色等是瓶(修妒路)。
  如色分等多因现一瓶果,此中非但色为瓶,亦不离色为瓶。是故色分等不为一,足分等与身亦如是。
  内曰:如色等瓶亦不一(修妒路)。
  若瓶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分不异者,不应言一瓶。若言一瓶,色分等亦应一,色等与瓶不异故。
  外曰:如军林(修妒路)。
  若象马车步多众合故名为军。又松柏等多树合故名为林,非独松为林,亦不离松为林。军亦尔,如是非一色名为瓶,亦不离色为瓶。
  内曰:众亦如瓶(修妒路)。
  若松柏等与林不异者,不应言一林。若言一林者,松柏等应一,与林不异故。如松树根茎、枝节华叶亦应如是破,如军等一切物尽应如是破。
  外曰:受多瓶故(修妒路)。
  汝说色分等多(修妒路),瓶亦应多,是故欲破一瓶而受多瓶。
  内曰:非色等多故瓶多(修妒路)。
  我说汝过,非受多瓶。汝自言色分等多,无别瓶法为色等果。

  外曰:有果,以不破因,因故果成(修妒路)。
  汝破瓶果,不破色等瓶因。若有因必有果,无无果因。复次,色等瓶因是微尘果,汝受色等故,因果俱成。
  内曰:如果无,因亦无(修妒路)。
  如瓶与色等多分不异故,瓶不应一。今色等多分与瓶不异故,色等不应多。又如汝言,无无果因。今果破故,因亦自破,汝法因果一故。
  复次,三世为一(修妒路)。
  泥团时现在,瓶时未来,土时过去。若因果一,泥团中应有瓶土,是故三世时为一。已作、今作、当作者,如是语坏。
  外曰:不然。因果相待成故,如长短(修妒路)。
  如因长见短,因短见长;如是泥团观瓶则是因,观土则是果。
  内曰:因他相违共过故,非长中长相,亦非短中及共中(修妒路)。
  若实有长相,若长中有?若短中有?若共中可得有?是皆不可。何以故?长中无长相,以因他故,因短故为长。短中亦无长,性相违故,若短中有长,不名为短。长短共中亦无长,二俱过故。若长中有,若短中有,先说有过。短相亦如是,若无长短,云何相待?

  外曰:汝先言有、一、瓶异,是亦有过,有何过?
  内曰:若有、一、瓶等异,一一无(修妒路)。
  若有、一、瓶异,各各无。瓶与有、一异者,此瓶非有非一;有与一、瓶异者,非瓶非一;一与有、瓶异者,非瓶非有;如是各各失。复次,若瓶失,有、一不应失;有失,一、瓶不应失;一失,有、瓶不应失,以异故。譬如此人灭,彼人不应灭。
  外曰:不然。有、一合故,有、一、瓶成(修妒路)。
  有、一、瓶虽异,瓶与有合,故瓶名有。瓶与一合,故瓶名一。汝言瓶失,有、一不应失者,是语非也。何以故?异合故。异有三种:一、合异,二、别异,三、变异。合异者,如陀罗骠、求那。别异者,如此人彼人。变异者,如牛粪团变为灰团。以异合故,瓶失一亦失,一失瓶亦失,有常故不失。
  内曰:若尔多瓶(修妒路)。
  瓶与有合故有瓶,瓶与一合故一瓶,又瓶亦瓶,是故多瓶。汝言陀罗骠、求那合异故,瓶失一亦失,一失瓶亦失者,我欲破汝异,云何以异证异,应更说因。
  外曰:总相故,求那故,有一非瓶(修妒路)。
  有是总相故非瓶,一是求那故非瓶,瓶是陀罗骠。
  内曰:若尔无瓶(修妒路)。
  若有是总相故非瓶,一是求那故非瓶,瓶是陀罗骠故,非有非一,是则无瓶。
  外曰:受多瓶(修妒路)。
  汝先说多瓶,欲破一瓶,更受多瓶。
  内曰:一无故多亦无(修妒路)。
  汝言:瓶与有合故有瓶,瓶与一合故一瓶,又瓶亦瓶。若尔,世界言一瓶,而汝以为多瓶,是故一瓶为多瓶。一为多故则无一瓶,一瓶无故多亦无,先一后多故。
  复次,初数无故(修妒路)。
  数法初一,若一与瓶异,则瓶不为一,一无故多亦无。
  外曰:瓶与有合故(修妒路)。
  瓶与有合,故瓶名有,非尽有,如是瓶与一合故瓶名一,非尽一。
  内曰:但有是语,此事先已破,若有非瓶则无瓶。今当更说,瓶应非瓶(修妒路)。
  若瓶与有合故瓶有,是有非瓶。若瓶与非瓶合者,瓶何以不作非瓶?
  外曰:无无合,故非非瓶(修妒路)。
  非瓶名无瓶,无则无合,是故瓶不作非瓶。今有有故应有合,有合故瓶有。
  内曰:今有合瓶故(修妒路)。
  若非瓶则无有,无有则无合;今有合瓶故,有应为瓶。若汝谓瓶未与有合故无,无故无合,如先说,无法故无合。如是未与有合时,瓶则无法,无法故不应与有合。
  外曰:不然。有了瓶等故,如灯(修妒路)。
  有法非但瓶等诸物因,亦能了瓶等诸物。譬如灯能照诸物,如是有能了瓶故,则知有瓶。
  内曰:若有法能了如灯,瓶应先有(修妒路)。
  今先有诸物,然后以灯照了,有若如是者,有未合时,瓶等诸物应先有。若先有者,后有何用?若有未合时无瓶等诸物,有合故有者,有是作因,非了因。
  复次,若以相可相成,何故一不二(修妒路)?
  若汝以有为瓶相,故知有瓶者,若离相,可相之物则不成。是故有亦变更有相,若更无相知有法为有者,瓶等亦应尔。
  灯喻先已破。复次,如灯自照,不假外照,瓶亦自有,不待外有。

  外曰:如身相(修妒路)。
  如以足分知有分为身,足更不求相,如是以有为瓶相,故知有瓶,有更不求相。
  内曰:若分中有分具者,何故头中无足(修妒路)?
  若有身法,于足分等中,为具有耶?为分有耶?若具有者,头中应有足,身法一故。若分有者,亦不然。何以故?有分如分(本经)。若足中有分与足分等,余分中亦尔者,则有分与分为一,是故无有有分名为身。如是手足等自有分亦同破。有分无故,诸分亦无。

  外曰:不然。微尘在故(修妒路)。
  诸分不无。何以故?微尘无分不在分中,微尘集故能生瓶等果,是故应有有分。
  内曰:若集为瓶,一切瓶(本经)。
  汝言微尘无分,但有是语,后当更破,今当略说。微尘集为瓶时,若都集为瓶,一切微尘尽应为瓶。若不都集为瓶,一切非瓶。
  外曰:如缕滴集力,微尘亦尔(修妒路)。
  如一一缕。不能制象,一一水渧不能满瓶,多集则能。如是微尘集故,力能为瓶。
  内曰:不然,不定故(修妒路)。
  譬如一一石女不能有子,一一盲人不能见色,一一沙不能出油,多集亦不能。如是微尘,一一不能,多亦不能。
  外曰:分分有力故,非不定(修妒路)。
  缕渧分分有力能制象满瓶,石女盲沙分分无力故,多亦无力,是故非不定,不应以石女盲沙为喻。
  内曰:分有分一异过故(修妒路)。
  分有分若一若异,是过先已破。复次,有分无故,诸分亦无。若有分未有时,分不可得,云何有作力?若有分已有者,分力何用?

  外曰:汝是破法人(修妒路)。
  世人尽见瓶等诸物,汝种种因缘破,是故汝为破法人。
  内曰:不然。汝言有与瓶异,我说:若有与瓶异,是则无瓶。复次,无见有,有见无等(修妒路)。
  汝与破法人同,乃复过甚。何以故?头足分等和合现是身,汝言非身,离是已别有有分为身。复次,轮轴等和合现为车,离是已别有车,是故汝为妄语人。

  外曰:定有我我所,有法现前有故(修妒路)。
  情尘意合故知生。此知是现前知,是知实有,故情尘意有。
  内曰:见色已知生何用(修妒路)?
  若眼先见色,然后知生者,知复何用?若先知生,然后见色者,是亦不然。何以故?若不见,因缘无故生亦无(修妒路)。
  若眼先不见色,则因缘不合,不合故知不应生。汝言情尘意合故知生,若不合时知生者,是则不然。
  外曰:若一时生有何过?
  内曰:若一时生,是事不然。生无生共不一时生,有故,无故,先已破故(修妒路)。
  若见知先有,相待一时生。若先有,若先无,若先半有半无,于三事中,一时生者,是则不然。何以故?若先有见知者,不应更生,以有故。若先无者,亦不应生,以无故。若无者则无相待亦无生,若半有半无者,前二修妒路各已破故。复次,一法云何亦有亦无?复次,若一时生,知不相待见,见不待知。
  复次,眼为到色见耶?为不到色见耶?若眼去远迟见(修妒路)。
  若眼去到色乃见者,远色应迟见,近色应速见。何以故?去法尔故。而今近瓶、远月一时见,是故知眼不去,若不去则无和合。复次,若眼力不到色而见色者,何故见近不见远?远近应一时见。
  复次,眼设去者,为见已去耶?为不见去耶?若见已去,去复何用(修妒路)?
  若眼先见色,事已办,去复何用?
  若不见去,不如意所趣取(修妒路)。
  若眼先不见色而去者,不如意所取则不能取,眼无知故,趣东则西。
  复次,无眼处亦不取(修妒路)。
  若眼去到色而取色者,身则无眼;身无眼故,此则无取。若眼不去而取色者,色则无眼;色无眼故,彼亦无取。复次,若眼不去而取色者,应见天上色及障外色,然不见,是故此事非也。
  外曰:眼相见故(修妒路)。
  见是眼相,于缘中有力能取,性自尔故。
  内曰:若眼见相,应自见眼(修妒路)。
  若眼见相,如火热相,自热能令他热。如是眼若见相,应自见眼,然不见,是故眼非见相。
  外曰:如指(修妒路)。
  眼虽见相,不自见眼。如指端不能自触,如是眼虽见相,不能自见。
  内曰:不然。触指业故(修妒路)。
  触是指业,非指相。汝言见是眼相者,何不自见眼?是故指喻非也。
  外曰:光意去故见色(修妒路)。
  眼光及意去故,到彼能取色。
  内曰:若意去到色,此则无觉(修妒路)。
  意若到色者,意则在彼;意若在彼,身则无意,犹如死人。然意实不去,远近一时取故。虽念过去、未来,念不在过去、未来,念时不去故。
  外曰:如意在身(修妒路)。
  意虽在身而能远知。
  内曰:若尔不合(修妒路)。
  若意在身而色在彼,色在彼故则无和合,若无和合不能取色。
  外曰:不然。意光色合故见(修妒路)。
  眼意在身和合,以意力故令眼光与色合,如是见色是故不失和合。
  内曰:若合故见生,无见者(修妒路)。
  汝谓和合故见色,若言但眼见色,但意取色者,是事不然。
  外曰:受合故取色成(修妒路)。
  汝受和合,则有和合。若有和合,应有取色。
  内曰:意非见,眼非知,色非见知,云何见(修妒路)?
  意异眼故,意非见相,非见相故,不能见。眼四大造故,非知相,非知相故,不能知。色亦非见相,亦非知相,如是虽复和合,云何取色?

  耳、鼻、舌、身,亦如是破。

  外曰:应有情,瓶等可取故(修妒路)。
  今现见瓶等诸物可取故。若诸情不能取尘,当用何等取?是故知有情能取瓶等诸物。
  内曰:非独色是瓶,是故瓶非现见(修妒路)。
  瓶中色现可见,香、味等不可见,不独色为瓶,香、味等合为瓶。瓶若现可见者,香、味等亦应现可见,而不可见,是故瓶非现见。
  外曰:取分故一切取,信故(修妒路)。
  瓶一分可见,故瓶名现见。何以故?人见瓶已,信知我见是瓶。
  内曰:若取分不一切取(修妒路)。
  瓶一分色可见,香分等不可见,今分不作有分;若分作有分者,香等诸分亦应可见。是故瓶非尽可见,是事如破一破异中说。
  外曰:有瓶可见,受色现见故(修妒路)。
  汝受色现见故,瓶亦应现见。
  内曰:若此分现见,彼分不现见(修妒路)。
  汝谓色现见,是事不然。色有形故,彼分中分不现见,以此分障故,彼分亦如是。复次,如前若收分不一切取,彼应答此。
  外曰:微尘无分故不尽破(修妒路)。
  微尘无分故,一切现见,有何过?
  内曰:微尘非现见(修妒路)。
  汝经言:微尘非现见,是故不能成现见法。若微尘亦现见,与色同破。
  外曰:瓶应现见,世人信故(修妒路)。
  世人尽信瓶是现见,有用故。
  内曰:现见无,非瓶无(修妒路)。
  汝谓若不现见瓶是时无瓶者,是事不然。瓶虽不现见非无瓶,是故瓶非现见
  外曰:眼合故无过(修妒路)。
  瓶虽现见相,眼未会时人自不见,是瓶非不现见相。
  内曰:如现见生无,有亦非实(修妒路)。
  若瓶未与眼合时未有异相,后见时有少异相生者,当知此瓶现见相生,今实无异相生,是故现见相不生。如现见相生无,瓶有亦无。
  外曰:五身一分破,余有(修妒路)。
  五身是瓶,汝破一色,不破香等;今香等不破,故应有尘。
  内曰:若不一切触,云何色等合(修妒路)?
  汝言五身为瓶,是语不然。何以故?色等一分是触,余分非触,云何触、不触合?是故非五身为瓶。
  外曰:瓶合故(修妒路)。
  色分等各各不合,而色分等与瓶合。
  内曰:异、除云何瓶触合(修妒路)。
  若瓶与触异者,瓶则非触,非触云何与触合?若除色等更无瓶法,若无瓶法,云何触与瓶合?
  外曰:色应现见,信经故(修妒路)。
  汝经言:色名四大及四大造,造色分中色入所摄,是现见。汝云何言无现见色?
  内曰:四大非眼见,云何生现见(修妒路)?
  地坚相、水湿相、火热相、风动相,是四大非眼见者,此所造应非现见。
  外曰:身根取故四大有(修妒路)。
  今身根取四大故四大有,是故火等诸物,四大所造亦应有。
  内曰:火中一切热故(修妒路)。
  四大中但火是热相,余非热相,今火中四大都是热相,是故火不为四身。若余不热不名为火,是故火不为四身。地坚相、水湿相、风动相亦如是。

  外曰:色应可见,现在时有故(修妒路)。
  以眼情等现在取尘故,是名现在时。若眼情等不能取色尘等,则无现在时。今实有现在时,是故色可见。
  内曰:若法后故初亦故(修妒路)。
  若法后故相现,是相非故时生,初生时已随有,微故不知,故相转现,是时可知。如人著屐,初已微故随之,不觉不知,久则相现。若初无故后亦无,是应常新,若然者,故相不应生。是以初故随之,后则相现。今诸法不住故则无住时,若无住时,无取尘处。
  外曰:受新故故,有现在时(修妒路)。
  汝受新相故相,观生时名为新,观异时名为故。是二相非过去时可取,亦非未来时可取,以现在时故,新故相可取。
  内曰:不然。生故新,异故故(修妒路)。
  若法久生,新相已过,是新相异,新则名故。若故相生,故则为新。是新是故,但有言说,第一义中,无新无中无故。

  外曰:若尔,得何利?
  内曰:得永离(修妒路)。
  若新不作中,中不作故。如种子、芽、茎、节坏,华实等各各不合,各不合故诸法不住,不住故远离,远离故不可得取。

  外曰:诸法非不住,有不失故,无不生故(修妒路)。
  有相诸法如泥团,从团底,从底腹,从腹咽,从咽口,前后为因果,种种果生时,种种因不失。若因中无果,果则不生。但因变为果,是故有诸法。
  内曰:若果生故有不失,因失故有失(修妒路)。
  汝言瓶果生泥团不失,瓶即是泥团。若瓶果生,是时失泥团因故,是则无因。若泥团不失,不应分别泥团、瓶有异。今实见形、时、力、知、名等有异,故有亦应失。
  外曰:如指屈申(修妒路)。
  指虽屈申形异,实是一指;如是泥团形、瓶形虽异,而泥团不异。
  内曰:不然。业能异故(修妒路)。
  屈申是指业。,指是能。若业即是能者,屈时应失指。复次,屈申应一,汝经泥团即是瓶,故指喻非也。
  外曰:如少壮老(修妒路)。
  如一人身亦少、亦壮、亦老,因果亦如是。
  内曰:不一故(修妒路)。
  少不作壮,壮不作老,是故汝喻非也。
  复次,若有不失,无失(修妒路)。
  若有不失者,泥团不变为瓶,是则无瓶。若有不失者,无无故亦不应失,然则都无失。
  外曰:无失有何咎(修妒路)?
  若常故无失,泥团不应变为瓶,无无常有何过?
  内曰:若无无常,无罪福等(修妒路)。
  若无无常,罪福等悉亦当无。何以故?罪人常为罪人,不应为福人;福人常为福人,不应为罪人。罪福等者,布施、窃盗,持戒、犯戒等,如是皆无。

  外曰:因中先有果,因有故(修妒路)。
  若泥中先无瓶,泥不应为瓶因。
  内曰:若因中先有果故有果,果无故因无果(修妒路)。
  若泥团作瓶,泥不失故,因中有果。是瓶若破,应因中无果。
  外曰:因果一故(修妒路)。
  如土因泥果,泥因瓶果,因变为果,更无异法,是故不应因中无果。
  内曰:若因果一,无未来(修妒路)。
  如泥团现在,瓶为未来;若因果一,则无未来,无未来故亦无现在时,无现在故亦无过去,如是三世乱。
  外曰:名等失生故(修妒路)。
  更无新法而故法不失,但名随时异。如一泥团为瓶,瓶破为盆,盆破还为泥,如是都无去来,瓶盆安在,但随时得名,其实无异。
  内曰:若尔因无果(修妒路)。
  若名失名生者,此名先无后有,故因中无果。若名先有泥即是瓶,是故知非先有果。
  外曰:不定故(修妒路)。
  泥团中不定出一器,是故泥中不定有名。
  内曰:若泥不定,果亦不定(修妒路)。
  若泥团中瓶不定,汝言因中先有果亦不定。
  外曰:微形有故(修妒路)。
  泥团中瓶形微故难知,陶师力故是时明了。泥中瓶虽不可知,当知泥中必有微形。有二种不可知,或无故不知,或有以因缘故不知。因缘有八。何等八?远故不知,如远国土;近故不知,如眼睫;根坏故不知,如聋盲;心不住故不知,如人意乱;细故不知,如微尘;障故不知,如壁外事;胜故不知,如大水少盐;相似故不知,如一粒米投大聚米中。如是泥团中瓶,眼虽不见,要不从蒲出,是故微瓶定在泥中。
  内曰:若先有微形,因无果(修妒路)。
  若瓶未生时泥中有微形,后粗时可知者,是则因中无果。何以故?本无粗相,后乃生故,是以因中无果。

  外曰:因中应有果,各取因故(修妒路)。
  因中应先有果。何以故?作瓶取泥不取蒲,若因中无果者,亦可取蒲。而人定知泥能生瓶,埏埴成器,堪受烧故,是以因中有果。
  内曰:若当有有,若当无无(修妒路)。
  汝言。泥中当出瓶故,因中先有果,今瓶破故应当无果,是以因中无果。
  外曰:生住坏次第有故无过(修妒路)。
  瓶中虽有破相,要先生、次住、后破。何以故?未生无破故。
  内曰:若先生非后无果同(修妒路)。
  若泥中有瓶生便坏者,何故要先生后坏,不先坏后生?汝言未生故无破,如是瓶未生时无住无坏,此二先无后有,故因中无果。

  外曰:汝破有果故有断过(修妒路)。
  若因中有果为非者,应因中无果。若因中无果,则堕断灭。
  内曰:续故不断,坏故不常(修妒路)。
  汝不知耶?从谷子芽等相续故不断,谷子等因坏故不常,如是诸佛说十二分因缘生法离因中有果无果,故不著断常,行中道入涅槃。

  外曰:生有故一当成(修妒路)。
  汝言因缘故诸法生,是生若因中先有,若因中先无,此生有故,必当有一。
  内曰:生无生不生(修妒路)。
  若有生,因中先有,因中先无,如是思惟不可得,何况无生!汝若有瓶生,为瓶初瓶时有耶?为泥团后非瓶时有耶?若瓶初瓶时有瓶生者,是事不然。何以故?瓶已有故。是初、中、后共相因待,若无中、后则无初,若有瓶初必有中、后,是故瓶已先有,生复何用?若泥团后非瓶时瓶生者,是亦不然。何以故?未有故。若瓶无初、中、后,是则无瓶。若无瓶,云何有瓶生?复次,若有瓶生,若泥团后瓶时应有,若瓶初泥团时应有,泥团后瓶时无瓶生。何以故?已有故。亦非瓶初泥团时有瓶生。何以故?未有故。
  外曰:生时生故无咎(修妒路)。
  我不言若已生、若未生有瓶生,第三法生时是生。
  内曰:生时亦如是(修妒路)。
  生时如先说,若生是则生已,若未生云何有生?生时名半生半未生,二过,亦如前破,是故无生。
  外曰:生成一义故(修妒路)。
  我不言瓶生已有生,亦不言未生有生。今瓶现成,是即瓶生。
  内曰:若尔生后(修妒路)。
  成名生已,若无生无初无中,若无初亦无中无成,是故不应以成为生,生在后故。
  外曰:初中后次第生故无咎(修妒路)。
  泥团次第生瓶底腹咽口等,初中后次第生。非泥团次有成瓶,是故非泥团时有瓶生,亦非瓶时有瓶生,亦非无瓶生。
  内曰:初中后非次第生(修妒路)。
  初名无前有后,中名有前后,后名有前无后,如是初、中、后共相因待,若离云何有?是故初、中、后不应次第生,
  一时生亦不然(修妒路)。
  若一时生,不应言是初、是中、是后,亦不相因待,是故不然。
  外曰:如生、住、坏(修妒路)。
  如有为相,生、住、坏次第有,初、中、后亦如是。
  内曰:生、住、坏亦如是(修妒路)。
  若次第有,若一时有,是二不然。何以故?无住则无生。若无住有生者,亦应无生有住,坏亦如是。若一时不应分别是生、是住、是坏。
  复次,一切处有一切(修妒路)。
  一切处名三有为相。若生、住、坏亦有为相者,今生中应有三相,是有为法故。一一中复有三相,然则无穷,住、坏亦如是。若生、住、坏中更无三相,今生、住、坏不名有为相。若汝谓生生共生如父子,是事不然。如是生生若因中先有相待,若因中先无相待,若因中先少有少无相待,是三种破情中已说。复次,如父先有然后生子,是父更有父,是故此喻非也。

  外曰:定有生,可生法有故(修妒路)。
  若有生有可生,若无生则无可生,今瓶等可生法现有故必有生。
  内曰:若有生无可生(修妒路)。
  若瓶有生,瓶则已生,不名可生。何以故?若无瓶亦无瓶生,是故若有生则无可生,何况无生!
  复次,自他共亦如是(修妒路)。
  若生可生是二,若自生、若他生、若共生,破吉中已说。

  外曰:定有生可生,共成故(修妒路)。
  非先有生后有可生,一时共成。
  内曰:生可生不能生(修妒路)。
  若可生能成生者,则生是可生,不名能生。若无生何有可生?是故二事皆无。
  复次,有无相待不然(修妒路)。
  今可生未有故,无生则是有,有无何得相待?是故皆无。
  外曰:生可生相待故诸法成(修妒路)。
  非但生可生相待成,是二相待故,瓶等诸物成。
  内曰:若从二生,何以无三(修妒路)?
  汝言生可生相待故诸法成,若从二生果者,何不有第三,如父母生子?今离生可生,更无有瓶等第三法,是故不然。

  外曰:应有生,因坏故(修妒路)。
  若果不生因不应坏,今见瓶因坏,故应有生。
  内曰:因坏故,生亦灭(修妒路)。
  若果生者,是果为因坏时有耶?为坏后有耶?若因坏时有者,与坏不异,故生亦灭。若坏后有者,因已坏故无因,无因故果不应生。
  复次,因中果定故(修妒路)。
  若因中先有果先无果,二俱无生。何以故?若因中无果者,何以但泥中有瓶,缕中有布?若其俱无,泥应有布,缕应有瓶。若因中先有果者,是因中是果生,是事不然。何以故?是因即是果,汝法因果不异故。是故因中若先有果,若先无果,是皆不生。
  复次,因果多故(修妒路)。
  若因中先有果者,则乳中有酪酥等,亦酥中有酪乳等。若乳中有酪酥等,则一因中多果。若酥中有酪乳等,则一果中多因。如是先后因果一时俱有过,若因中无果亦如是过,是故因中有果无果是皆无生。

  外曰:因果不破故,生可生成(修妒路)。
  汝言因中多果,果中多因为过,不言无因果,是故生可生成。
  内曰:物物、非物非物互不生(修妒路)。
  物不生物,非物不生非物;物不生非物,非物不生物。若物生物,如母生子者,是则不然。何以故?母实不生子,子先有从母出故。若谓从母血分生,以为物生物者,是亦不然。何以故?离血分等母不可得故。若谓如变生以为物生物者,是亦不然。何以故?壮即变为老,非壮生老故。若谓如镜中像以为物生物者,是亦不然。何以故?镜中像无所从来故。复次,如镜中像与面相似,余果亦应与因相似而不然,是故物不生物。非物不生非物者,如兔角不生兔角。物不生非物者,如石女不生子。非物不生物者,如龟毛不生蒲。是故无有生法。
  复次,若物生物者,是应二种法生,若因中有果,若因中无果,则不然。何以故?若因中先无果者,因不应生果,因边异果不可得故。若因中先有果,云何生灭?不异故(修妒路)。
  若瓶与泥团不异者,瓶生时泥团不应灭,泥团亦不应为瓶因。若泥团与瓶不异者,瓶不应生瓶,亦不应为泥团果。是故若因中有果,若因中无果,物不生物。

  外曰:应有诸法,无因法不破故(修妒路)。
  汝虽破有因法,不破无因常法,如虚空、时、方、微尘、涅槃是无因法不破,故应有诸法。
  内曰:若强以为常,无常同(修妒路)。
  汝有因故说常耶?无因故说常耶?若常法有因,有因则无常。若无因说常者,亦可说无常。
  外曰:了因故无过(修妒路)。
  有二种因:一、作因,二、了因。若以作因,是则无常。我虚空等常法,以了因故说常。非无因故说常,亦非有因故无常,是故非强为常。
  内曰:是因不然(修妒路)。
  汝虽说常法有因,是因不然,神先已破,余常法后当破。
  外曰:应有常法,作法无常故,不作法是常(修妒路)。
  眼见瓶等诸物无常,若异此法应是常。
  内曰:无亦共有(修妒路)。
  汝以作法相违故名不作法,今见作法中有相故应无不作法。复次,汝以作法相违故不作法为常者,今与作法不相违故是应无常。所以者何?不作法不作法同无触故,不作法应无常。如是遍常不遍常悉已总破,今当别破。

  外曰:定有虚空法,常亦遍,亦无分,一切处,一切时信有故(修妒路)。
  世人信一切处有虚空是故遍,信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一切时有虚空是故常。
  内曰:分中分合故分不异(修妒路)。
  若瓶中向中虚空,是中虚空为都有耶?为分有耶?若都有者则不遍,若是为遍,瓶亦应遍。若分有者,虚空但是分,无有有分名为虚空,是故应虚空非遍,亦非常。
  外曰:定有虚空,遍相亦常,有作故(修妒路)。
  若无虚空者则无举无下,无去来等。所以者何?无容受处故。今实有所作,是以有虚空,亦遍亦常。
  内曰:不然。虚空处虚空(修妒路)。
  若有虚空法应有住处,若无住处是则无法。若虚空孔穴中住者,是则虚空住处空中,有容受处故,而不然,是以虚空不住孔穴中。
  亦不实中住。何以故?实无空故(修妒路)。
  是实不名空,若无空则无住处,以无容受处故。复次,汝言作处是虚空者,实中无作处故则无虚空,是故虚空亦非遍亦非常。复次,无相故无虚空。诸法各各有相,以有相故知有法,如地坚相、水湿相、火热相、风动相、识知相,而虚空无相,是故无。
  外曰:虚空有相,汝不知故无,无色是虚空相。
  内曰:不然。无色名破色,非更有法,犹如断树,更无有法,是故无有虚空相。复次,虚空无相。何以故?汝说无色是虚空相者,若色未生是时无虚空相。复次,色是无常法,虚空是有常法。若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,若未有色无所灭,虚空则无相,若无相则无法,是故非无色是虚空相,但有名而无实。诸遍常亦如是总破。

  外曰:有时法常,相有故(修妒路)。
  有法虽不可现见,以共相比知故信有。如是时虽微细不可见,以节气、花实等故知有时,此则见果知因。复次,以一时不一时久近等相故可知有时,无不有时是故常。
  内曰:过去未来中无,是故无未来(修妒路)。
  如泥团时现在,土时过去,瓶时未来,此则时相常故,过去时不作未来时。汝经言:时是一法,是故过去时终不作未来时,亦不作现在时。若过去作未来者则有杂过。又过去中无未来时,是故无未来。现在亦如是破。
  外曰:受过去故有时(修妒路)。
  汝受过去时故,必有未来时,是故实有时法。
  内曰:非未来相,过去(修妒路)。
  汝不闻我先说,过去土不作未来瓶。若堕未来相中是为未来相,云何名过去?是故无过去。
  外曰:应有时,自相别故(修妒路)。
  若现在有现在相,若过去有过去相,若未来有未来相,是故有时。
  内曰:若尔,一切现在(修妒路)。
  若三时自相有者,今尽应现在。若未来是为无,若有不名未来,应名已来,是故此义不然。
  外曰:过去、未来行自相故无咎(修妒路)。
  过去时、未来时不行现在相,过去时行过去相,未来时行未来相,是名行自相故无过。
  内曰:过去非过去(修妒路)。
  若过去过去者,不名为过去。何以故?离自相故,如火舍热,不名为火,离自相故。若过去不过去者,今不应说过去时行过去相。未来亦如是破。是故时法无实,但有言说。

  外曰:实有方常,相有故(修妒路)。
  日合处是方相,如我经说: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日初合处,是名东方。如是余方,随日为名。
  内曰:不然。东方无初故(修妒路)。
  日行四天下,绕须弥山。郁单越日中,弗于逮日出,弗于逮人以为东方。弗于逮日中,阎浮提日出,阎浮提人以为东方。阎浮提日中,拘耶尼日出,拘耶尼人以为东方。拘耶尼日中,郁单越日出,郁单越人以为东方。如是悉是东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。复次,日不合处,是中无方,以无相故。复次,不定故,此以为东方,彼以为西方,是故无实方。
  外曰:不然。是方相一天下说故(修妒路)。
  是方相因一天下说,非为都说,是故东方非无初过。
  内曰:若尔有边(修妒路)。
  若日先合处是名东方者,则诸方有边,有边故有分,有分故无常。是故言说有方,实为无方。

  外曰:虽无遍常,有不遍常,微尘是,果相有故(修妒路)。
  世人或见果知有因,或见因知有果。如见芽等知有种子,世界法见诸生物先细后粗故。可知二微尘为初果,以一微尘为因。是故有微尘,圆而常,以无因故。
  内曰:二微尘非一切身合,果不圆故(修妒路)。
  诸微尘果生时,非一切身合。何以故?二微尘等果,眼见不圆故。若微尘身一切合者,二微尘等果亦应圆。
  复次,若身一切合,二亦同坏。
  若尘重合则果高,若多合则果大。以一分合故微尘有分,有分故无常。
  复次,微尘无常,以虚空别故(修妒路)。
  若有微尘,应当与虚空别,是故微尘有分,有分故无常。
  复次,以色等别故(修妒路)。
  若微尘是有,应有色味等分,是故微尘有分,有分故无常。复次,有形法有相故,若微尘有形,应有长短方圆等,是故微尘有分,有分故无常,无常故无微尘。

  外曰:有涅槃法常,无烦恼涅槃不异故(修妒路)。
  爱等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,有烦恼者则有生死,无烦恼故永不复生,是故涅槃为常。
  内曰:不然。涅槃作法故(修妒路)。
  因修道故无诸烦恼,若无烦恼是即涅槃者,涅槃则是作法,作法故无常。复次,若无烦恼是名无所有,若涅槃与无烦恼不异者则无涅槃。
  外曰:作因故(修妒路)。
  涅槃为无烦恼作因。
  内曰:不然。能破非破(修妒路)。
  若涅槃能为解脱者,则非解脱。复次,未尽烦恼时,应无涅槃。所以者何?无果故无因。
  外曰:无烦恼果(修妒路)。
  此涅槃非是无烦恼、亦非无烦恼因,是无烦恼果,是故非无涅槃。
  内曰:缚、可缚、方便,异此无用(修妒路)。
  缚名烦恼及业,可缚名众生,方便名八圣道。以道解缚故,众生得解脱。若有涅槃异此三法,则无所用。复次,无烦恼是名无所有,无所有不应为因。
  外曰:有涅槃,是若无(修妒路)。
  若缚、可缚、方便三事无处,是名涅槃。
  内曰:畏处何染(修妒路)?
  以无常过患故,智者于有为法弃捐离欲,若涅槃无有诸情及所欲事者,则涅槃于有为法甚大畏处,汝何故心染?涅槃名离一切著,灭一切忆想,非有非无,非物非非物;譬如灯灭,不可论说。
  外曰:谁得涅槃(修妒路)?
  是涅槃何人得?
  内曰:无得涅槃(修妒路)。
  我先说如灯灭,不可言东去、南西北四维上下去;涅槃亦如是,一切语灭,无可论说,是无所有,谁当得者?设有涅槃,亦无得者。若神得涅槃,神是常是遍故,不应得涅槃。五阴亦不得涅槃。何以故?五阴无常故,五阴生灭故。如是涅槃当属谁?若言得涅槃,是世界中说。

  外曰:应有诸法,破有故。若无破,余法有故(修妒路)。
  汝破一切法相,是破若有,不应一切法空,以破有故;是破有故,不名破一切法。若无破,一切法有。
  内曰:破如可破(修妒路)。
  汝著破故,以有无法欲破是破。汝不知耶?破成故一切法空无所有,是破若有已堕可破中空无所有;是破若无,汝何所破?如说无第二头,不以破故便有。如人言无,不以言无故有,破可破亦如是。
  外曰:应有诸法,执此彼故(修妒路)。
  汝执异法故说一法过,执一法故说异法过,是二执成故,有一切法。
  内曰:一非所执,异亦尔(修妒路)。
  一、异不可得,先已破,先已破故无所执。复次,若有人言,汝无所执,我执一、异法,若有此问,应如是破。
  外曰:破他法故,汝是破人(修妒路)。
  汝好破他法,强为生过,自无所执,是故汝是破人。
  内曰:汝破人(修妒路)。
  说空人无所执,无执故非破人。汝执自法,破他执故,汝是破法人。
  外曰:破他法故自法成(修妒路)。
  汝破他法时自法即成。何以故?他法若负,自法胜故,是以我非破人。
  内曰:不然。成破非一故(修妒路)。
  成名称叹功德,破名出其过罪,叹德出罪不名为一。
  复次,成有畏(修妒路)。
  畏名无力。若人自于法畏故不能成,于他法不畏故好破,是故成破不一。若破他法是即自成法者,汝何故先言,说空人但破他法自无所执。
  外曰:说他执过自执成(修妒路)。
  汝何以不自成法,但破他法?破他法故,即是自成法。
  内曰:破他法自法成故一切不成(修妒路)。
  破他法故自法成,自法成故一切不成,一切不成故,我无所成。
  外曰:不然。世间相违故(修妒路)。
  若诸法空无相者,世间人尽不信受。
  内曰:是法世间信(修妒路)。
  是因缘法世间信受。所以者何?因缘生法是即无相。汝谓乳中有酪酥等,童女已妊诸子,食中已有粪。又除梁椽等别更有屋,除缕别有布,或言因中有果,或言因中无果,或言离因缘诸法生,其实空不应言说世事。是人所执谁当信受?我法不尔,与世人同故一切信受。
  外曰:汝无所执是法成(修妒路)。
  汝言无执是即执,又言我法与世人同,是则自执。
  内曰:无执不名执,如无(修妒路)。
  我先说因缘生诸法是即无相,是故我无所执,无所执不名为执。譬如言无,是实无,不以言无故便有,无执亦如是。
  外曰:汝说无相法故,是灭法人(修妒路)。
  若诸法空无相,此执亦无,是则无一切法。无一切法故,是名灭法人。
  内曰:破灭法人,是名灭法人(修妒路)。
  我自无法,则无所破。汝谓我灭法,而欲破者,是则灭法人。
  外曰:应有法,相待有故(修妒路)。
  若有长必有短,有高必有下,有空必有实。
  内曰:何有相待?一破故(修妒路)。
  若无一,则无相待。若少有不空,应有相待,若无不空则无空,云何相待?
  外曰:汝无成是成(修妒路)。
  如言室空无马,则有无马;如是汝虽言诸法空无相,而能生种种心,故应有无,是则无成是成。
  内曰:不然。有无一切无故(修妒路)。
  我实相中种种法门说有无皆空。何以故?若无有,亦无无,是故有无一切无。
  外曰:破不然。自空故(修妒路)。
  诸法自性空,无有作者,以无作故,不应有破。如愚痴人,欲破虚空,徒自疲劳。
  内曰:虽自性空,取相故缚(修妒路)。
  一切法虽自性空,但为邪想分别故缚,为破是颠倒故言破,实无所破。譬如愚人见热时焰,妄生水想,逐之疲劳,智者告言:此非水也。为断彼想,不为破水。如是诸法性空,众生取相故著,为破是颠倒故言破,实无所破。
  外曰:无说法大经无故(修妒路)。
  汝破有、破无、破有无,今堕非有非无,是非有非无不可说。何以故?有无相不可得故,是名无说法。是无说法,《卫世师经》、《僧佉经》、尼乹法等大经中皆无,故不可信。
  内曰:有第四(修妒路)。
  汝大经中亦有无说法。如《卫世师经》中:声不名大不名小。《僧佉经》:泥团非瓶非非瓶。《尼乹法》:光非明非闇。如是诸经,有第四无说法,汝何言无?

  外曰:若空不应有说(修妒路)。
  若都空以无说法为是,今者何以说善恶法教化耶?
  内曰:随俗语故无过(修妒路)。
  诸佛说法,常依俗谛、第一义谛,是二皆实,非妄语也。如佛虽知诸法无相,然告阿难入舍卫城乞食,若除土木等,城不可得,而随俗语故不堕妄语。我亦随佛学故无过。
  外曰:俗谛无,不实故(修妒路)。
  俗谛若实,则入第一义谛。若不实,何以言谛?
  内曰:不然。相待故,如大小(修妒路)。
  俗谛于世人为实,于圣人为不实。譬如一柰,于枣为大,于瓜为小,此二皆实。若于枣言小,于瓜言大者,是则妄语。如是随俗语故无过。

  外曰:知是过,得何等利(修妒路)?
  如初舍罪福乃至破空,如是诸法皆见有过,得何等利?
  内曰:如是舍我,名得解脱(修妒路)。
  如是三种破诸法:初舍罪福,中破神,后破一切法,是名无我无我所。又于诸法不受不著,闻有不喜,闻无不忧,是名解脱。
  外曰:何以言名得解脱,不实得解脱耶?
  内曰:毕竟清净故,破神故无人,破涅槃故无解脱,云何言人得解脱?于俗谛故,说名解脱。

  • 上一部:乾隆大藏经·大乘论·十八空论一卷
  • 下一部:乾隆大藏经·大乘论·广百论本一卷
  • 乾隆大藏经·大乘论·百论